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他出生于山東淄博蒲家莊,父親棄儒經商,但家境漸落,終其一生都處于困窘愁貧的境地里。父親無力延師便親自教子,蒲松齡少年得意,初應童試,不負眾望獲得縣、府、道三第一,成為頭名秀才。然而志在入仕的蒲松齡,此后卻屢試不第,止步于鄉(xiāng)試一關,直到71歲時才成為援例貢生。熱衷功名之外,蒲松齡“喜人談鬼”“雅愛搜神”,用一生的精力與心血寫下《聊齋志異》一書,以期用鬼狐史,澆磊塊愁。生前他的“聊齋”創(chuàng)作事業(yè)并不為社會親朋看好,他恨無知己,卻始終不曾放棄寫作。雖然一直到死前他都在自慚“一事無成就”“空白頭”,但是死后他的《聊齋志異》卻成了小說暢銷書,文言小說最高成就之代表。蒲松齡這個名字也青史留名,世代不絕。
【資料圖】
作者:九歌
康熙十年(1671)的仲夏,已經32歲的蒲松齡南游做幕賓僅一年后,決定辭職回家。
前一年的秋天,蒲松齡從山東南下抵達了江蘇寶應縣,接受了孫蕙的聘請。在這里他給寶應縣令孫蕙當書啟師爺,也就是縣官的私人秘書,負責起草呈文、文告、書信,平時陪同孫蕙一起下鄉(xiāng)視察民情,歡宴游歷,送迎往來,應付上司。
這是蒲松齡生平僅有的一次官場經歷。身處官場大染缸,蒲松齡既目睹了官僚集團的爾虞我詐,達官貴人的醉生夢死,也見證了黎民百姓的啼饑號寒。剛拉開幕賓生涯時,蒲松齡像無數個愿為天下蒼生請命的有志之士一樣,滿腔熱血,一身干勁。
圖:蒲松齡先生造像|圖源@路之意
蒲松齡到寶應的這年,江淮暴雨成災,南北大運河多次決堤,以至于昔日的富饒水鄉(xiāng)滿目瘡痍。流年不利,禍不單行,水災過后便是疫病橫行,又遭蝗災,以至于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遷居他鄉(xiāng)。他百感交集中寫下一幅楹聯(lián):
古循良物阜民安,嘗聞襦袴興歌,顧茲萬井寒煙,真慚黑夜;
眾瘡痍啼饑號凍,每恨拯救無術,只此一腔熱血,可對青天。
好在蒲松齡的雇主孫蕙也是個難得為人民辦實事的好官,常常為了百姓的利益奔走,公然抗議層層加碼貪污賑災款項,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賑濟災民。對于這樣的孫蕙,蒲松齡是引為知己朋友的,曾毫不掩飾地贈詩表達欣賞之意。
然而即便孫蕙是個好雇主,蒲松齡還是拒絕了他的再三挽留,辭聘回家。因為寄人籬下向來不是他的夙愿,科舉登榜才是他畢生的追求!康熙十一年(1672)是大比之年,蒲松齡需要提前回到原籍參加秀才歲考,以此獲得鄉(xiāng)試的入場券。
圖:蒲松齡書法|圖源@圖行天下
風華少年,冠冕童科
蒲松齡的家在山東淄川(今淄博)縣城東七里的蒲家莊,莊東有井水滿溢出的一眼泉水,泉邊綠楊垂柳環(huán)植,莊民稱之為柳泉。蒲松齡據此自號柳泉,別號柳泉居士。
蒲氏雖算不上名門望族,但子弟也多讀書,獲科舉功名代不乏人。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在鄉(xiāng)里是個受人尊敬的讀書人,可惜科舉不利,只好棄儒經商。本來一家人溫飽無虞,但經過明清改朝換代的頻繁戰(zhàn)亂,家道日漸衰落,陷入困窘境地。
蒲松齡出生那年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明崇禎十三年(1640),饑荒卷席北方大地,啃盡草根樹皮的饑民餓紅了雙眼,甚至同類相食。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zhàn)到了河南,另一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則突圍入了四川。在蒲松齡五歲的時候(1644年),李自成率領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了北京,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死在煤山一棵歪脖子樹上,明朝就此覆亡。不久,獻關降清的吳三桂引清兵入京,李自成敗走,清世祖福臨即帝位,年號“順治”。
圖: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陜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圖源@360圖片
齊魯大地動蕩不安,蒲松齡的少年時代終日籠罩在窮困潦倒的陰影里。蒲槃無力延師,便親自教子。在他的四個兒子里,蒲槃最鐘愛蒲松齡,因為蒲松齡是蒲家四兄弟中最聰慧上進的一個。沖著這一點,附近讀書人劉國鼎將次女劉孺人嫁給了家境窘困的蒲松齡,那一年蒲松齡18歲。
一年后,蒲松齡繼同縣好友張篤慶、李堯臣順利通過了隔壁青州的童子試后,也一連闖過了縣、府、院三道考試的關口。從最后一個考場出來時,蒲松齡陡然覺得天高地闊起來,仿佛勝利在望。這次童生道試的試題是《蚤起》和《一勺之多》,在這兩篇限制字數限定格式的命題小作文中,蒲松齡從容提筆,把他的才學和靈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圖:施閏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號愚山,媲蘿居士、蠖齋,晚號矩齋,后人也稱施侍讀,另有稱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清初政治家、文學家。著述有《雙溪詩文集》、《愚山詩文集》等十余種。|圖源@360圖片
這年山東出題的學政考官是與清初著名詩人宋琬號稱“南施北宋”的文學大家施閏章,他詩文兼擅,博學多識。他出的第一道制藝題《蚤起》,命題角度摘自“四書五經”中的《孟子》<離婁下>其中一章“齊人有一妻一妾”。按照八股文的要求,考生應該闡發(fā)書義,也就是議論孟夫子在文中所表達的意思:
某個齊國人有一妻一妾,這個妻子想知道她的丈夫經常外出到底去干了什么,于是經常早起偷偷跟著丈夫出門。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她的丈夫欺騙了她們,他根本就不是如他自己炫耀的那樣,有錢有勢的人請他宴飲,而是到墓地里向祭墳的人乞討殘剩的酒菜,回家后再得意洋洋地向妻妾擺架子。這個妻子知道真相后,回家和妾一起嘲罵了丈夫,失望地相對而哭。于是孟子就感嘆:人們追求升官發(fā)財的手段,能不使他們妻妾感到羞恥的,恐怕太少了。
接受過無數個日夜訓練八股文的考生,一般都熟練地破題、承題、起講,規(guī)規(guī)矩矩寫完八部分的內容,再生發(fā)些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內容空洞、形式死板。負責改卷的施閏章整日早起晚睡,為閱卷的事情折騰得很疲憊,而大多數卷子都是平庸之作,千篇一律,味同嚼蠟。直到他拿起了一份卷子,突然眼前一亮。
這位考生用八股文的格式,卻作出了近乎記敘體的文章,文中細致生動地寫出了齊人之妻欲窺視其丈夫經常外出真相而早起的心理活動、情形狀況,而且竟然使用了人物語言,簡直就像小說中的細節(jié)。這不啻為死氣沉沉的八股文送來了一股清風。
施閏章很高興,提筆在卷子上批閱了一句評語:“首藝空中聞異香,百年如有神,將一時富貴丑態(tài),畢露于二字(蚤起)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游行之樂”。這不但是夸了這位考生文章有深度有靈氣,還夸了他字寫得好,賞心悅目??傊╅c章非常滿意,甚至給了他第一名,取為頭名秀才。
不久后,一條喜訊傳遍了蒲家莊,那名秀才魁首正是蒲松齡。在日漸敗落的家族里,最大的寄望莫過于功成名就,光宗耀祖,這無疑是蒲松齡一生中的高光時刻。他因此受到了施閏章的賞識,揚名鄉(xiāng)里,并且隨著施閏章日后文名日高,這份知遇顯得愈加榮耀,也愈加彌足珍貴。
圖:蒲松林像|圖源@360圖片
文章憎命,溫飽之營
當初一起趕考的張篤慶、李堯臣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三人同是少年得意,歸來后和同縣的王鹿瞻一道結社——“郢中社”,想借此相長學問,稗補文業(yè)。
值得一提的是,張篤慶的“知己”也是施閏章,所不同的是他因臨場賦詩而受到稱賞,施閏章當即就宣布他中了秀才。張篤慶自幼習詩,他的家世遠比蒲松齡尊榮,他的曾祖父張至發(fā)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進士,官居相位好幾年,因病退休回家。等到張篤慶出生時,張至發(fā)仍然在世。
而李堯臣的家境更好,家產頗豐,一生居家溫飽無虞,不用像蒲松齡、張篤慶那樣迫于生計,不得不長期出外坐館教書。所以,終其蒲松齡一生,經歷、遭遇和所經受的苦樂最為相似的始終還是張篤慶。
兩人都受知于施閏章,只不過他們渾然不知這帶有幾分偶然性的機遇,為他們帶去了一時的好運和榮光,也為后來宿命般的科舉悲劇埋下伏筆。
圖|圖源@360圖片
在蒲松齡冠冕童科后的第三年,施閏章卸任山東學政,辭職回家了。又過了兩年,蒲松齡和張篤慶結伴一起去參加山東的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順利通過鄉(xiāng)試的考核以后就是舉人了,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所以在秀才的眼中,鄉(xiāng)試顯得尤為重要。
蒲松齡和張篤慶對這一次的考試給予了相當的重視,閉門苦讀了好幾年??上В@一次志得意滿的兩人迎來了科舉的當頭痛擊,兩人都落榜了。
舉業(yè)無成,又遭兄弟分家,由于不擅爭斗,蒲松齡只分得了幾畝薄田和三間殘破的老屋,處境愈發(fā)艱難,只好去積書萬卷的李堯臣家中借讀。但是荒年不利,地里產出很少,蒲松齡又有妻兒需要養(yǎng)育,一家子缺衣少食,日子難以為繼,蒲松齡沒法再繼續(xù)專心脫產讀書了,他開始到王村設館,教書為計。
圖:蒲松齡先生造像|圖源@路之意
教書之外,蒲松齡始終沒有忘記舉業(yè)的正事,他認真學習前人的制藝文,無論寒暑雨雪都不曾懈怠半分。鄉(xiāng)試日期一到,蒲松齡和張篤慶相約再次踏上應考的道路,卻再次名落孫山。
二人同歷失意之苦,都覺得有點無顏見鄉(xiāng)親父老,內心充斥著苦悶和悲哀,張篤慶抑郁病倒。蒲松齡得知后趕忙給張篤慶去信慰問,張篤慶很感激回詩六首:
歷下歸來后,松關盡日虛。
黃花秋已過,雨雪歲將除。
病里依耽酒,愁中罷著書。
故人寄尺素,長跪意踟躕。
——張篤慶《寄柳泉、希梅六首》其一
科舉考試的挫折對他們這類不甘丘壑、一心一意要上青云的書生來說,打擊很大。除了極個別例子,很多讀書人在這個環(huán)境中終期一生都擺脫不了仕進的追求。郢中結社的另一位李堯臣一生也困于場屋,但是他的家境不錯,在鄉(xiāng)試屢次失敗之后,索性掉頭不顧,再不眷戀,專攻金石文字。
蒲松齡對這位空谷幽蘭般為人的朋友嘆賞不已,也十分艷羨他超然世外,以及安坐讀書的福分。不過羨慕歸羨慕,李堯臣的那樣的家境是窮秀才可望不可及的,所以蒲松齡需要分出相當大一部分精力去養(yǎng)活自己和家庭。
圖:蒲松齡書屋|圖源@圖形天下
康熙十年(1671),又快到三年一期的鄉(xiāng)試了,蒲松齡決定辭職回家專心準備下一年的鄉(xiāng)試。雇主孫蕙很欣賞蒲松齡的個性才華,更同情他的遭遇,想要幫他一把,便替他寫了一封有力的推薦信,讓他一道帶回家,希望山東的學政大人能注意到這位才華出眾的蒲秀才。本來耿直的蒲松齡羞于“走后門”這種歪門邪道,但在自身的科舉困境面前,蒲松齡還是選擇了赧顏投遞。
可是在康熙十一年的鄉(xiāng)試中,這封薦舉信似泥牛入海,蒲松齡照樣落榜了,屢戰(zhàn)屢敗。蒲松齡的情緒十分低落,在他眼里,茫茫人生仿佛沒有什么溫暖,凜冽的寒風自四面八方刮來,讓他備嘗人生的險惡。蒲松齡去信向孫蕙坦言了落榜后的心情,也不忘對孫蕙的幫助表達了感激:“君疲牛馬身猶病,我困遭逢數亦慳”,“三年形藏真魯衛(wèi),十年義氣勝金蘭”。
科舉八股取士發(fā)展到清代,早已經腐爛到了骨子里,弊端越來越多,卻無法遏止。雖然清朝統(tǒng)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特別嚴厲,卻依然扛不住瘋狂的人鋌而走險,官官勾結,三百兩白銀買一名秀才名額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飽學的秀才不中舉,市買的文章中魁元”,早已證明科舉的混亂。
圖|圖源@歷史大學堂
其實當初施閏章對蒲松齡《蚤起》文的贊譽,讓蒲松齡自以為悟到了科舉文之道,但這恰恰葬送了他的科舉前程。要知道明清之際的八股文,形式越來越固化,禁錮了士子的活躍思想,只允許考生循規(guī)蹈矩作些官樣文章,一旦標新立異,便等于自絕仕途。而蒲松齡的《蚤起》文,哪里是官樣文章,分明是一篇諷刺世事的短篇小說。若不是遇上不拘一格的大文豪施閏章,而是換個平庸死板的學官,那就得判為零分作文,離題且不合體。
蒲松齡“一日遇知己,終生念舊恩”,可這人世間的常態(tài)明明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才是。
困窘愁貧,苦無知己
蒲松齡那信手拈來的“短篇小說”體,鍛煉始于他小時候一個異于常人的愛好:“喜人談鬼”,“雅愛搜神”。換句話來說,他愛聽神鬼故事,久而久之,自己也忍不住動筆寫些神鬼故事。
中國人對神鬼的好奇乃至癡狂由來已久,上溯到記載古今語怪之祖《山海經》,下述至四大名著之一的神魔小說代表《西游記》,中間貫穿志怪與傳奇兩大脈絡,足以展露神鬼志怪之于世人的天然吸引力。
蒲松齡從小攻讀四書五經之余,就愛看看《山海經》《搜神記》,共鳴于披蘿帶荔的山鬼,訝異于怪奇的牛鬼蛇神。他甚至連續(xù)五個晚上挑燈夜讀,外加一壺濁酒,就為了把《游俠傳》看完。蒲松齡漸漸有意識地去搜集民間一切關于神鬼志怪的故事傳說:“途中寂寞姑言鬼”,“新聞總入狐鬼史”,并將其粉飾潤色,撰寫成文。
“他把自己的坎坷際遇,唯心地看作是‘面壁人’轉世之故。由于前生注定,他今生要象微弱的螢火、微小的灰塵,無足輕重,受盡揶揄。而個人的不幸使他格外關心人間一切稀奇古怪之事,并采納來作為狀寫情愫的手段?!?/p>
——《蒲松齡評傳》
于是在他的筆下,那些“花妖狐鬼”、“畸人俠士”、“斷發(fā)之鄉(xiāng)”、“飛頭之國”等的奇聞逸事,均寄托了蒲松齡的胸懷抱負,以及對人生的理解:“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托曠懷,癡且不諱。”
圖|圖源@嘉道文流
蒲松齡的這個愛好并不為周圍人理解。孫蕙在蒲松齡落榜后回函問候,信中洋洋灑灑數百字,苦口婆心地懇請他聽自己一句勸,不要再放縱才華在那些文學愛好、文學事業(yè)上。因為在孫蕙看來,說狐談鬼的才華與創(chuàng)作,與舉業(yè)風牛馬不相及,恰恰正是它阻礙了蒲松齡的前程。孫蕙還把自己精心挑選的江南科舉范文一同寄給了蒲松齡,勉勵他把真正的意趣轉移到科舉上,好好在八股文上下一番功夫,這樣才能成為金榜題名的“第一流人物”。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作官高的封建社會,孫蕙的看法屬于正統(tǒng),也屬于主流。就連蒲松齡的至交好友張篤慶也認為蒲松齡生活道路選擇錯了,誤入了寫小說的邪路。在舉業(yè)之外,蒲松齡的文學志趣是創(chuàng)作狐鬼故事,記述奇聞異事,而張篤慶則偏愛作詩,以詩為千秋之業(yè),為風雅事業(yè),為文學正宗。
張篤慶雖然也夸獎朋友的小說寫得好,有前輩造化的功力,但是他依然覺得這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不過閑書一本。他出于愛護的好意,寫詩勸蒲松齡不要再為“談空”浪費時間和精力,特殊時期應該為了功名放棄創(chuàng)作:
清明時節(jié)杏花風,有客南來類轉蓬。
駑馬自慚過冀北,神魚終羨奮天東。
故人詩酒遲經歲,海國文章賴數公。
此后還期俱努力,聊齋且莫竟談空。
——張篤慶《寄留仙、希梅諸人》
圖:張篤慶背景及成就|圖源@百度百科
張篤慶對待小說的觀念非常典型,代表了傳統(tǒng)的世俗文學觀。雖然明清時期由于資本主義萌芽,城市商業(yè)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大大刺激了小說的發(fā)展,使之一躍成為時代文學的代表,蒲松齡的一個普通朋友李漁甚至還因此在小說寫作與出版上賺得盆滿缽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小說的地位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與認可。
晚年張篤慶看見蒲松齡年復一年的窮困潦倒,更是忍不住再三對朋友的狐鬼小說創(chuàng)作加以非議,多次規(guī)勸:
談空談鬼計尚違,驚人遙念謝玄暉。
老來更覺文章賤,貧病方知雅道非。
——張篤慶《寄蒲留仙》其二節(jié)選
談空誤入《夷堅志》,說鬼時參猛虎行。
咫尺聊齋人不見,蹉跎老大負平生。
——張篤慶《歲暮懷人詩》節(jié)選
圖:蒲松齡郵票|圖源@古代小說網
可嘆張篤慶作出這樣的歸因也不算毫無根據??滴跏荒甑弥约亨l(xiāng)試第三次落榜后,蒲松齡病倒了,他臥在床上看四壁蕭條,看妻子劉氏勤謹持家卻緊皺的眉頭,心中一片煩悶。
白云綠樹隔紅塵,湖海飄零物外身。
花落一溪人臥病,家無四壁婦愁貧。
生涯聊復讀書老,事業(yè)無勞看鏡頻。
何日得錢十萬貫,煙波深處買芳鄰。
——蒲松齡《拔悶》
而立之年,卻事業(yè)無勞,家境蕭條,前途渺茫,還有賦稅的重擔壓在蒲松齡的肩上。清朝對于秀才,只免其徭役,不免賦稅。在蒲松齡22歲時,江南曾經發(fā)生過一樁奏銷案,江寧巡撫朱治國把拖欠賦稅的秀才、舉人、進士共一萬三千人,貫以“抗糧”的罪名選冊上報,通通革去功名出身。其中有一個探花就因為欠了一文錢,也被罷黜了,當時民間讀書人都在苦笑“探花不值一文錢”。這件事對秀才們無疑有很強的威懾作用,蒲松齡寧可吃不飽,也要留下納稅的糧。
圖|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有時候為了避免催租的登門,還得賣掉耕牛,只是倘若遇到天災這種人力無法抗衡的變故,就只能跟大多數心力交瘁的農夫一樣一籌莫展了??滴跏辏?673)的春夏,正是大旱之年,耕田里寸草不生,溪流枯竭,蒲松齡像無數農民一樣虔誠祈求上天降雨:
雨不落,秋無禾。無禾猶可,征輸奈何!
——蒲松齡《災民謠》
好不容易下了一點雨,地里的禾黍長起來抽穗了,卻又云集田雀爭食:
我谷費苦辛,爾乃飽嬉使我餓!雀乎雀乎何不仁!
——蒲松齡《田雀行》)
圖:蒲松齡造像|圖源@清平心界
嘆貧、嘆病、憂荒、憂亂,就是蒲松齡的真實處境。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滯留在窮塾師的位置上,似乎已經成了世人眼中所嘲弄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在《鬧館》和《學究自嘲》里半真半假地自嘲:“想當初念書時錯了主意,倒不如耍手藝還掙吃穿”,“手藝人吃的是肉肥鹵面,可惜俺念書人餓得可憐”。
更為辛酸的是,蒲松齡這廂屢屢痛失登榜,那邊還得向學生家長們許愿保證:他教的學生保管三年中秀才,六年中舉人,七年中進士。這跟《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一樣,活生生闡釋了科舉下的荒誕。
下周四,我們繼續(xù)講蒲松齡的故事。
|參考資料: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 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3.路大荒著、李士釗編《蒲松齡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4.馬瑞芳《蒲松齡評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5.袁世碩、徐仲偉《蒲松齡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6.袁世碩《蒲松齡與》,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