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兵
最近,手機流量的話題很熱。不光是流量資費套餐的調整,取消了除港澳臺地區(qū)的國內手機漫游費,國內手機用戶使用流量的數(shù)據(jù)也令人關注。
工信部方面剛剛公布了今年5月份數(shù)據(jù),國內手機用戶平均每戶接入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流量,達到3.97G,同比去年增長169.3%,也比上月提高了15.4%,再創(chuàng)新高。換句話說,我們使用的手機流量越來越多了。
可能有的人會說,一個月4個G,會不會有點太多了。事實上,你不玩人家玩。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兩年各種短視頻的爆發(fā),為手機流量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玩過抖音和快手,可能真的有點與大眾流行文化脫節(jié)了。
短視頻的火爆不是偶然的,其實是迎合了大眾消費的需求。相比于文字來說,視頻更直觀,更適合大眾接受,相對而言就有更“俗”的基礎。這個“俗”首先指的是“通俗”,通俗易懂。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反而更喜歡看視頻、發(fā)視頻。不信,看看家人朋友圈當中是不是有這個趨勢。
正是因為高速增長,短視頻行業(yè)“有點樣子”了,從單純的短視頻內容衍生出電商模式、用戶付費模式以及廣告模式等。當電商功能加載進來,眾多“網(wǎng)紅同款”開始火爆起來了,用戶看完視頻加載到購物車就可以購物了。
顯然,“燒”了那么多的流量并不是壞事。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流量本身,而在于比較完善的運營模式,包括盈利模式。
眾所周知,以影視劇、紀錄片等為代表的視頻網(wǎng)站,早期普遍在燒錢而很少賺錢,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中版權費用就占據(jù)了很大的一部分。雖然短視頻也有類似的問題,但顯然,UGC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的方式,讓成本低了很多;大眾熱情地參與,也催生各種“錢途”——當然,短視頻絕對不能“庸俗”、“媚俗”、“低俗”,這不僅是管理問題,恐怕也將影響到短視頻未來發(fā)展。
手機流量如果被過于低端的內容所“抖”完了,老實說,浪費了流量的真正價值?,F(xiàn)在流量越來越多,運營商巴不得用戶選擇更大的“不限量”套餐呢。流量一多,多元化分流必然是趨勢,關鍵還是要用在刀刃上。對于普通用戶而言,花了錢圖享受,干點有益有趣的事情,比燒流量玩低級趣味更顯品味。
關鍵詞:
流量
手機
視頻